我的小窩

Monday, June 04, 2007

第三篇心得寫作與心得感想
幼92丙 王施怡 34號
我們這組是做幼兒期的孩童造成偏食問題之原因探討,有找到一些學者對偏食的論點來分析造成偏食的原因以下有:
佛洛依德:將個體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,口腔期(0 ~ 1.5歲),此階段的嬰兒透過口腔活動來獲得滿足。
艾瑞克森:在兒童初期(1 ~ 3歲)兒童必須學習飲食、穿衣、衛生等自助技巧,而父母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最舉足輕重的、所以家中成員與孩子的互動情形也會影響孩子的飲食問題。

第四篇心得寫作報告
幼保92丙班 王施怡 34號
遇到幼兒討厭吃的東西,可以「化有形為無形」將這些食物以模型切割、切碎、磨泥、打汁等方式改變形狀,再加入其他食物中,由少量開始給予,逐漸達到正常量。如果偏愛肉食而不喜歡蔬菜時,可以把肉食的攝取量逐漸減半,或者把小塊的肉切成肉絲和蔬菜熱炒,也可以把蔬菜切成小塊或絲狀與小孩喜歡吃的菜餚混合烹調,使孩子不易把它挑出。如果小孩只偏好某些水果,則可以利用「魚目混珠」的方式,將孩子喜歡及不喜歡的水果以什錦水果的方式提供,或做成水果凍的方式誘使小孩攝取。此外,多變化的菜單內容或利用野餐或飯盒方式供應,可增加小朋友新鮮感,提高孩子攝取食物的意願。

第五篇心得寫作報告
幼保92丙班 王施怡 34號
良好飲食習慣之建立有賴父母、師長,耐心、信任的指導,同時對幼兒未來生活飲食習慣有深遠的影響。父母能留給孩子的並非千萬恆產,而是自小培養的良好生活習慣,可供其一輩子受用不盡。然而,目前的社會父母多半是上班族,只有晚餐才有機會與家人團聚,共享天倫之樂,所以為免除幼兒的偏食行為,必須從小做起,尤其每個孩子的脾氣個性皆有不同,依其個別差異來教導是很重要的,所以父母要有培養孩子正確飲食習慣的觀念,同時要以身作則,讓孩子攝取到均衡且良好的營養,健康快樂的成長。
第三篇心得寫作與心得感想
幼92丙 王施怡 34號
我們這組是做幼兒期的孩童造成偏食問題之原因探討,有找到一些學者對偏食的論點來分析造成偏食的原因以下有:
佛洛依德:將個體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,口腔期(0 ~ 1.5歲),此階段的嬰兒透過口腔活動來獲得滿足。
艾瑞克森:在兒童初期(1 ~ 3歲)兒童必須學習飲食、穿衣、衛生等自助技巧,而父母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最舉足輕重的、所以家中成員與孩子的互動情形也會影響孩子的飲食問題。

第四篇心得寫作報告
幼保92丙班 王施怡 34號
遇到幼兒討厭吃的東西,可以「化有形為無形」將這些食物以模型切割、切碎、磨泥、打汁等方式改變形狀,再加入其他食物中,由少量開始給予,逐漸達到正常量。如果偏愛肉食而不喜歡蔬菜時,可以把肉食的攝取量逐漸減半,或者把小塊的肉切成肉絲和蔬菜熱炒,也可以把蔬菜切成小塊或絲狀與小孩喜歡吃的菜餚混合烹調,使孩子不易把它挑出。如果小孩只偏好某些水果,則可以利用「魚目混珠」的方式,將孩子喜歡及不喜歡的水果以什錦水果的方式提供,或做成水果凍的方式誘使小孩攝取。此外,多變化的菜單內容或利用野餐或飯盒方式供應,可增加小朋友新鮮感,提高孩子攝取食物的意願。

第五篇心得寫作報告
幼保92丙班 王施怡 34號
良好飲食習慣之建立有賴父母、師長,耐心、信任的指導,同時對幼兒未來生活飲食習慣有深遠的影響。父母能留給孩子的並非千萬恆產,而是自小培養的良好生活習慣,可供其一輩子受用不盡。然而,目前的社會父母多半是上班族,只有晚餐才有機會與家人團聚,共享天倫之樂,所以為免除幼兒的偏食行為,必須從小做起,尤其每個孩子的脾氣個性皆有不同,依其個別差異來教導是很重要的,所以父母要有培養孩子正確飲食習慣的觀念,同時要以身作則,讓孩子攝取到均衡且良好的營養,健康快樂的成長。

Monday, April 23, 2007

幼92丙 第二篇期中心得報告 王施怡 34號

個案研究的定義:
個案研究是以一個個體,或以一個組織(例如:一個家庭、一個社會、一所學校或是一個部落等)為對象,進行研究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的一種方法。
個案研究偏重於探討當前的事件或問題,尤其強調對於事件的真相、問題形成的原因等等的方面,做深刻而且周詳的探討。
所謂的個案:狹義而言是指個人; 廣義來說,個案可以是一個家庭、機構、族群、社團、學校…..等。 簡單來說,個案不僅僅限於一個人。個案研究是指對特別的個人或團體,蒐集完整的資料之後,再對其中問題的前因後果作深入的剖析。
個案研究是指採用多種方法蒐集有效的完整資料,單一的告案或社會單會作縝密而且深入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。

個案研究的特徵:
1.注重個體的研究。
2.以多元方法蒐集個案資料。
3.對個案進行深入分析研究。
4.研究問題不只限於異常行為。

心得:
從個案研究過程,透過各種方法收集有關個人或某些案例的有效資料,藉以清楚了解個人行為及事件發生的導因,透過個案的研究過程也可以從中獲得許多處理個案的方法以及原理。

Thursday, January 18, 2007

研究方法論期末考、幼92丙、34號、王施怡
2007年我國的政治與2006年相較會如何變化?
一、描述
1.投票的結果:
有41%的人覺得政治是混亂許多,有19%認為有些混亂,有29%認為差不多, 有 10%認為政治有些安定,只有4%的人認為安定許多。
2.交叉分析中-社會混亂的結果(1)在性別方面:男性所佔的比例比女性及無資料的高(2)在婚姻方面:已婚所佔的比例比未婚及無資料的高(3)在年齡方面:高年齡層族群的比例比年輕族及無資料的高(4)在學歷方面:而學歷的結果以國中以下與博士所佔的比例最高(5)在收入方面:無收入者覺得社會無安定(6)在居住方面:中部、北部、東部所佔比例都比南部高,只有在離島方面覺得少許的混亂而已
3.在投票者分析中-社會混亂的結果(1)在性別方面:男性有58%、女性40%、無資料佔2%(2)在年齡層方面:18歲以下佔12%、19-22歲佔17%、23-30歲佔29%、
31-40歲佔 22% 、41-50歲佔11%、50歲以上佔7%(3)在婚姻方面:未婚74%、已婚24%(4)在學歷方面: 國中以下佔4%、國中佔5%、高中/職佔25%、大學/大專佔54%、博士佔2%、碩士佔7%(5)在收入方面:收入19000以下佔50%、收入20000-29000佔13%、
收入30000-49000佔 16%、收入50000-69000佔7%、
收入70000以上佔10%(6)在居住方面:北部60%、中部9%、南部25%
二、評論
從這份民調的結果可以看出知識份子以及城鄉差距,對於新的一年有著不同的看法,在知識流通迅速的都市裡,以及淳樸的鄉村,有無家庭的負擔都是息息相關的;對於繁忙的都市人,面對政府的決策有著強烈的敏感,即使是一點點小小的改變,對於生活的影響都是很大的負擔,所以從投票選項裡面的,混亂許多就可以看的出來了,相較於淳樸的鄉村人來說,就可以大約得知了;再者投票人數不夠多,台灣有兩千四百萬人民,而投票找僅僅才2302票,約略才萬分之一,比例過低在加上網路使用者地區分配不平均,所以我的結論是,這份民調事不準的。

Wednesday, January 10, 2007

兩種「推估」的殊死戰
1.我會比較相信專家。
因為專家在這方面的經驗較豐富... 而且專家能掌握問題的關鍵與切入點,或提供必要的資訊。
2.電腦的資料是專家們給的,而且電腦是死的...無法從多方面去思考,所以準確性較低。 〈補〉

Monday, January 08, 2007

量化研究(定量研究 量的研究 )
是一種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份進行測量和分析 以檢驗研究者自己有關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 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 包括:抽樣方法(隨機抽樣 分層抽樣 系統抽樣) 資料收集方法(問卷法 實驗法) 數字統計方法(描述性統計)等
兩者間的優缺點
1.量的研究比較適合在宏觀層面對事物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和預測;質的研究比較適合在微觀層面對個別事物進行細緻.動態的描述和分析
2.量的研究會盡量做到價值中立;質的研究十分重視研究者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影響 要求研究者對自己的行為及自己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係進行反思 〈補〉
個案研究---
個案研究偏重於探討當前的事件或問題,尤其強調對於事件的真相、問題形成的原因等等的方面,做深刻而且周詳的探討。所謂的個案,簡單來說,個案不僅僅限於一個人。個案研究是指對特別的個人或團體,蒐集完整的資料之後,再對其中問題的前因後果作深入的剖析。
特殊個案---
特殊個案主要就是非一般孩子,像是資賦優異或是身心障礙兒童。 〈補〉
俗民誌---
對文化和次文化的探索和了解,目的在建立人類社會生活的模式。

紮根理論 ---
Barney Glaser & Anselm Strauss提倡,由觀察歸納對現象分析整理,進而提出理論、模式、主題、或類別。 〈補〉

Thursday, November 16, 2006

研究方法論期中考、幼92丙、34號、王施怡

第一題:
看完這篇文章後,我認為其共同主題是:是你自己,決定未來圖像的大或小。當人、事、物的關係發生變化時,新的關係會創造新的需要與欲求,進而提供新的機會。這短短幾句話似乎告訴我們如何幫孩子“迎向未來” 以整個台灣幼教環境改變的很大,以現代的社會女性越生越少,某些女性會覺得只要生一個,好好的栽培他就可以了,導致目前出現了〝少子化現象〞幼稚園面臨了招不到孩子的問題,要留住孩子除非幼稚園本身要有自己的特色,去抓住家長們的心,不然就會面臨關門的下場。園所的特色,如以舊式的單元教學改變為主題教學,教學方式要以多元化的課程,而課程的設計上要確實的落在孩子的學習上....等等。
孩子就像拼圖一樣,孩子的成長過程是最重要的不能被破壞的,所以家長與老師是重要的角色,共同協助孩子幫孩子去設計那愧拼圖,創造出屬於孩子自己的未來,但有些家長們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,就拼命的幫孩子找一堆補習班規劃孩子的未來,但往往都忽略孩子的意見及需求,讓孩子學的不開心又痛苦,所以我們應該要聽聽孩子的需求,讓孩子自己掌握自己的權力去拼出屬於自己的拼圖。
第二題:
貓貓老師妳好:小Jimmy的脾氣雖然固執,但還算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,還是有救的。我們就以質化研究方法,提供給貓貓老師。
1. 先于課程中設計加入吃藥的故事,引導吃藥的優點,不吃藥的缺點
2. 請小朋友話劇表演,就以老師所說的故事為主題,請小Jinny扮演故 事中要吃藥的主角,給予肯定。
3. 與家長討論小Jimmy在家的狀況,並配合老師的建議。
4. 宣導多穿衣服才不會感冒,並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。
5. 小Jimmy如願意吃藥,則全班給予掌聲或老師讚美。如果小Jimmy願意嘗試,經過幾次後就會成功了,以後吃藥時就不會再找理由拒絕。
以上提供的意見,希望對貓貓老師有幫助,加油囉^^

Tuesday, October 24, 2006

研究論(1) 幼兒學雙語好不好?
我自己是不太贊同,因為我覺得孩子還小對台語和國語都不是很清楚,還要讓他們去學習美語這樣會讓孩子學的很辛苦而且並沒什麼效果,反而會弄的母語和外語都學的不好,雖然英文對未來很重要,但太早讓他們接觸並不是很好。
研究論(2) 什麼是知識論?
第一。(What)什麼是「知識」?為什麼我們會稱A為「知識」,B是「常識」, 或者C是...胡說八道?我們判斷的標準在哪裡?
「知識」應該是指大部份的人所認同的事情,「常識」是在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的
第二。(How)用什麼「方法」才能夠獲得知識?我們又怎麼知道,我們獲致的知識,是對的?
以現在的社會要獲得知識方法有很多種,我們可以從網路、書上、電視、雜誌、報紙等等...都可以獲得知識
第三。(Where)「知識」到底「存在」在哪裡?是不是知識能夠「放諸四海而皆準」? 舉個例來說,如果妳們家養的小狗狗會說話會思考..那麼牠的腦袋所得到的「知識」 ,會不會跟我們人類的一樣?如果不一樣,牠們的「知識」算不算「知識」?
我覺得「知識」應該是存在我們的大腦裡吧 !至於準不準答案就不一定了....
狗的話,牠們也有屬於牠們自己的「知識」,但不適合用在人類的身上

◎補9/29 跟10/13 的回應